俄乌冲突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不惜动用踢出SWIFT、没收私人财产、冻结外汇储备等极端措施,如此种种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否只是谎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真的可靠吗?美元霸权的制裁虽“威力无穷”,但到头来“伤敌一千”恐要“自损八百”。美元是否面临信用危机,人民币的国际化机会来了吗?

一、“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美元主导着全球金融与商贸,其实力体现为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各国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市场中均占据垄断地位,并拥有全球货币的货币锚作用。

而随意将主权国家从国际结算SWIFT报文系统中剔除、冻结他国外汇储备、没收私有财产,正是在逐一刺破美元之所以成为“霸权”的基本原则,美元“信用”不断被透支。最近美国40年历史最高水平的通胀,更是动摇对美元价值的信心。

二、去美元化的“漫漫长路”已开启

近年来,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已显现,包括增加非美元货币贸易结算、增加非美元货币外汇储备、增加黄金对冲美元风险、减持美债、放弃锚定美元等等。

从外汇储备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为59%已降至近2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在1977年至1991年期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一度高达85%,跌幅达30%。

从贸易结算来看,美国频繁使用金融武器制裁背景之下,必将倒逼各国摆脱对美元计价的过度依赖。SWIFT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接近9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低到40%。与此同时,各国在构建绕开SWIFT系统的“替代方案”,包括中国的CIPS、PVP系统、俄罗斯的SPFS系统、欧洲与伊朗间的特殊贸易结算机制INSTEX等。

三、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制裁之下,俄罗斯多家银行寻求中国CIPS系统作为替代方案;警钟敲响,对于世界其它依赖美元的主要经济体来说,将更加考虑外汇交易和外汇储备的多样化。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人民币成为了越来越来越多贸易伙伴的计价或结算货币。最近的一则消息称,沙特正在考虑将其向中国出售的部分石油以人民币计价。从SWIFT数据来看,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提升显著,从2021年8月1.85%快速提升了1.35个百分点至2022年1月的3.2%,但对比美元、欧元的39.92%和36.56%仍相距甚远。不可否认的是,在短期内美元依然稳坐世界主要货币的位置,但随着多国开始考虑转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并反过来激励他们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如此正向循环无疑将加速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