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创板块成为大热风口,引发不少市场关注。事实上,自今年以来,科技板块表现不亮眼,申万一级行业中电子板块下跌36.76%,计算机板块下跌27.27%,通信板块下跌14.69%(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2.1.1-2022.10.30),那么信创板块崛起的逻辑何在?整个大科技行业将会迎来反转行情吗?

1、您如何判断四季度行情?机会和风险点分别在哪?

周志敏:今年科技板块波动比较剧烈,原因有宏观层面的影响,例如俄乌冲突、疫情等。另外,行业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短周期的修正,例如19年以来,科技行业有一波大的行情,涌现了许多热点。以5G为例,5G带来了通讯设备的更新,拉动了终端消费,从而带动了上游芯片行业的发展及国产替代的趋势,当时还有云计算等热点概念,可以说整个行业在19年以来有向上的趋势。时至今日,经历了2019、2020、2021年的行情演绎,我个人认为周期演绎可能已经比较充分,所以2021年以后,这个板块出现了且战且退的意味。那么市场自然被别的相对增速更快的行业吸引。

展望四季度,宏观环境的影响正在边际递减,行情的影响会回归到行业的基本面上来。电子行业更多依靠需求侧拉动,重点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例如虚拟现实(AR、VR)相关的设备、应用系统等等。现在国内外的头部厂商也在这一块发力,例如,国内某互联网巨头正在往自己的生态中加入虚拟现实技术,用VR眼镜看直播等等。这类产品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塑造全新的消费者体验。

另外,明年,苹果也将推出新品。苹果的消费群体应该是消费电子消费力最强的一批人。虽然今年看到苹果14的销量有所修正,但它并不像安卓系的手机遭遇了崩盘式的下滑。具体来看,它的低端线沿用去年的芯片,销量是有所修正,但是它高端线依然卖得很好。

第二个机会点在于信创板块,信创板块类似于前几年的半导体。例如,我们现在的office系统依然是国外的产品,那么或许在未来,其他国家会用这类型的技术来“卡脖子”,那么就激发了我们的进口替代需求。简单讲,信创就是信息领域里国产化的产物。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例如我国一年的PC销量大概四五千万台。

第三个机会点在于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处于一个逐步爬升的过程。消费者一旦体验过智能化的汽车,很难再回到之前使用传统汽车,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消费体验升级。

风险点在于一是长期蓝图和短期业绩之间可能形成剪刀差,但此前提到的三个板块,目前不存在短期业绩爆发的现象,VR目前的渗透率还较低,信创业绩在此之前也经历了长期的不景气,不是一个高增长向下走的过程,而是迎来了可能向上的机遇;二是要小心三季报中业绩表现不太好的标的。

2、信创的内涵是什么?

周志敏:信创全名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内核是信息技术利于的自主可控或者进口替代。例如,我们大家广泛接触的Windows系统,如果说全球形式如此前一样,大家可以分工合作,共建自由市场。但现在形势变了,有些国家用科技作为一种限制性因素来钳制我们,这不仅影响到经济,更有可能影响到安全,那么进口替代的紧迫性则显现出来。

近期信创行业表现较好,一是从长期逻辑来看,进口替代的逻辑是不变的,二是从短期来看,政策的出台让人们意识到了进口替代的紧迫性,这一逻辑被加强了;展望明年,投资者开始寻找还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或者从交易的角度讲,计算机板块在今年调整得比较充分,会有投资者左侧布局;从交易层面讲,像半导体、新能源这类长期逻辑和短期业绩都好的板块,在今年确实行情不错,投资者会开始分化,寻找新的周期,那么信创正是还未被充分挖掘的板块。

总体上看,信创板块的驱动还是逻辑驱动,并未进入数据驱动,例如新能源车的行情驱动,大家可以参照每月的新能车销量,但信创尚未有此类的公开信息以供全市场参考。不过我们可以留待明年,观察运营商的采购招标信息,一旦发现这些标的实现了持续的利润转化,那么信创的主升行情可能就会到来。

3、全球的缺芯问题都在缓解,这对半导体行业中短期的景气度会有什么影响?

周志敏:最近新闻报道之前涨价的芯片暴跌,更多的不是属于特别紧缺的芯片,也不是国内无法制造的类型,这类芯片此前涨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影响导致产业链紊乱,这就带来了供需缺口,造成了芯片价格上涨。如今供需的剪刀差缩小,甚至逆转了,自然价格往下跌。另外,一些消费电子类的公司库存的水位比较高,这也是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可能有些价格战还没打完。因此,我认为半导体短期内是需要回避的。

4、下半年到目前终端新品的表现符合预期吗?

周志敏:站在四季度的时点来看,消费电子的数据不理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半导体的行情与这些下游的需求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看半导体或者电子,应该把关注点放到下游,可能需要等待下游的需求再次旺盛起来,进而产生芯片的大量消耗,让上游进入到供给紧张阶段,从而启动新一轮的需求逻辑。

回到源头来看,我们期望传统的消费电子能稳住,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消费品类,这可能是消费电子的投资机会。

5、智能汽车的未来空间如何?

周志敏:理论上讲,智能汽车的空间可能比电动车要大,因为电动车和传统车都可以智能化升级,当然单车的智能化程度会有区别。这里可能有不同领域的智能化,例如驾驶座参与的智能化,更多是人机交互,涉及到娱乐相关的上网、视频播放等等,还有驾驶域的智能化,它能帮助完成一些辅助驾驶,现在L2级智能汽车已经普及了,但L3\L4级的自动驾驶处于需要供给去创造需求的阶段。但辅助驾驶依旧是有价值的,并且现在辅助驾驶的水平已经比较高,新车的市场价大概在十几万左右。

为了从辅助驾驶过渡到智能驾驶,它这里面需要硬件、软件的研发投入,这是智能化在整车里面的占比价值量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看到现在实现一个L2的辅助驾驶,需要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再升级的话,可能需要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本身没有普及的原因是价格太高了,随着应用规模的增加,它的价格也是向下的,那么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可能大规模普及了,生态就起来了,也就慢慢过渡到了无人驾驶阶段。

我觉得A股的产业链其实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是做硬件的,做激光雷达、摄像头相关的,第二个是做软件的,需要有算法来把采集到的信息变成一个可识别的信息和转化成一个我要输出的指令。